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一副黑边眼镜下,藏着坚毅的目光;略显瘦弱的身板,却扛起了大凉山孩子们的希望。2015年,济宁“90后”青年尹洪伦背起行囊,毅然踏入大凉山。从露天课堂的支教老师,到 “彝起爱天使之家” 的创始人,他扎根山区十余年,走访行程超12万公里,志愿服务覆盖5县12乡25村,累计资助300余名学生重返课堂,为40多名病残儿童点亮生命之光。如今,尹洪伦的故事如燎原之火,吸引万千善意汇聚,在大山深处续写着爱与希望的温暖篇章……
以笔为桥:深山故事照进公众视野
“人生数十年,有无数的回忆,犹如灿烂星河汇聚心中。于我而言,最闪耀的回忆,便是在大凉山的这段支教时光。”翻看着刚出版的《说走就走的支教回忆录》,尹洪伦的目光变得柔和而深邃。
从构思到成书的一年时间里,尹洪伦无数次伏案疾书,将十余年志愿服务经历的酸甜苦辣倾注笔端。今年3月,新书出版发行,不仅圆了他一桩心愿,更收到大凉山孩子们自发录制的祝福视频——画面里,孩子们举着自制的祝贺卡片,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大声喊着 “希望尹老师新书大卖”“尹老师真棒”,晃动的镜头里,孩子们真挚的笑容让他倍受鼓舞。
“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对知识的渴望,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尹洪伦坦言,这本书不仅是个人的支教手记,更希望借此唤起更多人关注大山深处孩子们的成长困境,为他们架起通向未来的桥梁。
新书出版的喜悦之余,尹洪伦带着17岁的吉克以作又踏上了新的旅程。这个刚中专毕业的姑娘,每次实习返乡都会跑到尹洪伦的“彝起爱天使之家”,一聊起舞蹈就眼睛发亮:“我喜欢跳舞,跳起来的时候可以什么都不用想,无拘无束。”七年相识,吉克以作对舞蹈的炽热,让尹洪伦想起他初到大凉山时,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经过多方联系与协调,尹洪伦带着吉克以作来到重庆,为她争取到一家专业舞蹈机构的学习机会。
在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的一间舞蹈教室里,吉克以作一边跟着老师认真学习每一个动作,一边努力适应新环境。尹洪伦则像家人一样陪伴在她身边,为她寻觅合适的出租屋,研究出行线路,鼓励她勇敢追梦。“我希望以作能通过舞蹈打开一扇窗,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希望她能用自己的经历激励更多大凉山的孩子,相信梦想的力量。” 尹洪伦说。
跨越山海:为山区孩子点亮希望
从济宁微山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距离1600多公里。这条路,尹洪伦一走就是11年,这是一条公益之路,在路上他作为无数山区孩子们的“小尹老师”,倾尽了自己的全部,只为帮助这些孩子们拾起书本、笑容和希望。
这条路的起点,源自一场“圆梦”之旅。“从小就希望能去偏远地区支教,听说大凉山教育条件艰苦,就决定去看看。”2015年,尹洪伦第一次来到凉山州美姑县拉马镇马依村,孩子们穷困的生存环境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形成强烈反差,让他下定决心,要“拉”这些孩子们一把。
“当时村内没有学校,我就带着孩子们在室外学习英语和音乐,希望用英语为孩子们打开认识外面世界的一扇窗,用音乐滋润他们的精神世界。”然而,支教生活远比想象中艰难。没有收入来源的他,不得不在大凉山与重庆等地来回奔波,一边打工维持生计,一边坚守支教岗位。
对尹洪伦而言,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希望的播种。“在支教的过程中,我逐渐接触到一些身患重病的孩子,看着他们因各种原因无法接受治疗,我想尽己所能帮助他们。” 这份朴素的信念,成为他转变公益方向的关键。
吉克拉作是尹洪伦帮助的第一个大凉山孩子。2016年,他在乐约乡认识了10岁的吉克拉作。“她的耳朵因为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恶化为中耳炎胆脂瘤,听力受损。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发脑膜炎进而危及生命。”和村委会沟通后,尹洪伦先后带着吉克拉作到了西昌、成都等地求医。为给吉克拉作治病,他在朋友圈发文筹措手术费。2016年12月,尹洪伦带着吉克拉作来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手术,并为吉克拉作配了助听器,让她第一次走进了有声世界。如今,吉克拉作也成为了一名义工,活跃在各类公益活动中,将这份爱继续传递。
2018年,尹洪伦带着一个有眼部肿瘤且唇腭裂的孩子,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成功接受眼球摘除手术,随后辗转北京接受唇腭裂手术。同年6月,凉山州美姑县的阿果不慎烫伤,在尹洪伦及重庆志愿者的帮助下,顺利进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治疗。从那以后,尹洪伦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为患病孩子联系大病救助中,先后带着40多个身患不同疾病的孩子外出就医,帮助他们重获新生。
破局之路:从 “等待输血” 到 “自我造血”
十年的志愿服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凉山州的生活条件艰苦,语言沟通障碍,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都曾让尹洪伦感到疲惫和无助。但每当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他心中便又燃起继续前行的力量。“ 一路走来,医院的爱心救助、志愿者的无私帮扶以及社会的爱心捐款纷至沓来,一笔笔善款、一份份善意,都让我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这些汇聚起来的爱,就像海边的潮水一样,推动着我一步步朝前走,再也停不下来。”
2020年,尹洪伦牵头创办了“彝起爱天使之家”,由一个人“单打独斗”做公益,逐步转变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爱心接力。很多人在媒体上看到尹洪伦的事迹,纷纷慕名而来,一起加入到做公益的队伍之中。
如今,尹洪伦的志愿者团队日益壮大,志愿者数量达近千人。截至目前,“彝起爱天使之家”已经收到社会各界的捐款总计300多万元人民币,转运发放爱心包裹60余吨,助力300余名学生重返课堂,还帮助42名彝族孩子走出大山求学,让他们有机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公益不是施舍,而是让大山拥有拥抱世界的能力。” 面对大凉山优质农产品 “藏在深山无人识” 的困境,尹洪伦化身“山货代言人”,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公益之路。他通过朋友圈、社交平台推销这些农产品,开启了义卖之路。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被他的诚意打动,加入到购买行列,义卖所得的资金也成为救助孩子们的重要来源。
不仅如此,尹洪伦还尝试创业,将自己的支教经历写成书,用文字记录下在大凉山的点点滴滴,书籍的收益也全部投入公益。此外,他还学习拍摄视频,用镜头记录大凉山孩子们的生活与成长,分享自己的救助故事。这些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大凉山,也为公益事业吸引了更多的支持。
如今,带孩子“看外面的世界”已成尹洪伦的固定行动。随着暑假临近,他早早规划好带孩子们回济宁老家。“我们搭建的不仅是跨越地理的桥梁,更是连接希望的纽带。”尹洪伦说,“只要孩子们眼中还有向往,这条公益之路,我就会一直走下去。”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