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尹明亮
在山东职业学院的手术机器人研发中试基地,学校大二学生李培源、杜志晗正全神贯注地调试一台多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老师在设备旁边密切观察学生的操作流程,进行指导和评价。这台曾被外企垄断的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落地,有效推动了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国产化进程。
“相比科研院所,高职院校更注重实用技术开发,试错成本低、周期短,能够结合研发过程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实现快速迭代,项目研发周期缩短了6个月,成本降低30%。”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腹腔镜技术工程实验室技术负责人田兆辉指出。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医疗器械皇冠上的明珠”,但其研发涉及机械、电子、医学等十余个学科交叉,技术验证与临床转化难度极高。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作为国内顶尖的医疗与科研机构,在医工交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选择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合作,既是基于其顶尖的临床资源与医工交叉实力,也是为了充分发挥自身工程技术优势,共同服务于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医疗健康产业升级。”山东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赵凤文说。
自2017年开始,山东职业学院智能制造教师团队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腹腔镜技术工程实验室开展医工交叉联合技术攻关,承担了多款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样机研发落地工作,解决了微小型器械精密加工、复合材料精密加工装配、多关节解耦合机构精密丝传动等技术难题。2024年基于前期合作基础,建立手术机器人研发中试基地,该基地聚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搭建“产品研发-技术验证-工艺优化-样机试制-应用测试”全链条闭环生态,致力于解决手术机器人从实验室研发到临床应用的转化瓶颈。
中试基地同步构建“双导师制”培养体系,以真实技术转化项目为载体进行全流程项目制教学,高职工科学生观摩真实手术流程,从设计验证到工艺优化全程参与,有效填补复杂工程能力培养缺口,提升跨学科协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不仅缩短了技术转化周期,还为企业输送了“懂技术、能实战”的高技能人才。
在中试基地支持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DOSR系列单孔手术机器人、多孔手术机器人(一代机、二代机)均实现国产化落地,有效推动了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国产化进程,相关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多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项目荣获第七届山东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大赛一等奖。
站在手术机器人中试基地的落地窗前,院长郭培谦望着往来穿梭的师生,语气坚定:“职业教育不该是教育的‘备选项’,而应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