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陶春燕
水,是聊城的灵魂,赋予她灵秀与包容;拼搏,是聊城的筋骨,铸就她的刚健与向上。
大运河的桨声犹在耳畔,东昌湖的碧波映照古今。在这片“江北水城”的热土上,时代浪潮激荡起最动人的发展乐章:“聊城制造”扬帆出海,续写着“江北都会”的商贸传奇;技工骄子闪耀世界舞台,将“鲁班匠心”淬炼成国际荣光;龙舟劈波斩浪勇争先,“凤凰城”的拼搏精神激荡水岸;凡人善举润物无声,“仁义聊城”的温度直抵人心……这些植根于城市血脉、迸发于市井街巷的澎湃动力,交织成城市不断向上的伟力,成为“两河明珠”的璀璨奥秘。
制造出海
“智造”远征通四海
今年4月份,在备受瞩目的丹麦交通展览会上,来自聊城的中通客车成为全场焦点。其展出的适配北欧严寒气候的新能源客车,凭借着出色的低温性能表现和稳定可靠性,赢得了众多国际客户的高度认可。北欧的寒风中,涌动中国绿色暖流,跨越万里,聊城东昌湖畔的创新基因在波罗的海畔激荡回响。
凭借电动化、智能化、定制化的核心优势,中通客车深耕客户需求,将全球多样气候与复杂路况化作精准设计的蓝图,依托国内二十余年新能源客车研发与推广的深厚积淀,在全球越来越多的市场“攻城略地”。二季度,895辆中通纯电动客车将全部抵达智利,全面助力圣地亚哥公交系统服务升级和绿色转型发展;在沙特,3000余辆中通客车参与保障2025朝觐活动;在中亚,首批中通N系客车交付乌兹别克纳曼干州……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去年,中通客车出口6220台,同比上涨63.51%,成为“聊城制造”以创新科技和卓越品质赢得世界尊重的有力证明。
近年来,聊城依托鲁西国际陆港,积极推进“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协同发展,着力打通辐射沿黄、链接全球的物流大通道,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今年一季度,全市外贸进出口154.5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额涨幅达310%。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RCEP成员国进出口分别增长2.9%、12.6%;禽肉、纺织品、化工产品出口合计增加3.2亿元,拉动全部出口4.5个百分点;组织参加重点国际展会30场,意向订单约5亿元。
在高唐县的山东荣达锦翼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加紧处理下一批出口订单:去骨、挂炉、烘烤,各环节高效运转。自去年3月首批烤鸭成功出口欧洲以来,荣达锦翼持续优化产品口味与品质,显著提升了客户满意度。作为聊城首家、国内第五家获得欧盟出口资质的鸭肉企业,今年公司着力强化全产业链流程管控,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出口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底,企业烤鸭累计出口量已达2000吨。“这款产品就是我们针对欧洲消费者口味研发的,”公司综合事业部经理王呈祥介绍道,“从生产下线到摆上欧洲餐桌,全程仅需40至50天。”
开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理念在聊城得到生动体现:2024年,全市货物进出口总值达629.2亿元,创历史新高;开展进出口业务企业增至1545家,贸易伙伴遍布全球205个国家和地区,“聊城造”产品畅销世界。
巅峰力战
鲁西匠艺夺首金
去年,在法国里昂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代表中国出征的聊城青年杨绍辉,历经4天15小时的巅峰鏖战,力挫35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勇夺汽车技术项目金牌!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时刻,更实现了中国在该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当他身披五星红旗,站上世界之巅,聊城为之沸腾。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百顺在隆重的表彰大会上,亲手将50万元奖励颁发给杨绍辉,彰显这座城市对顶尖技能人才的最高礼遇。
“一技之长,能动天下。”顶尖工匠的诞生,离不开沃土的滋养。聊城市深谙此道,大力实施“技能兴聊”战略,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双向赋能。密集出台技能平台奖补、技能竞赛奖励、一次性技能提升补贴、技能领军人才选树等高含金量政策措施,奖励额度位居全省前列,真正让技能人才成为了“香饽饽”。2022年至2024年,全市累计新增高技能人才7.36万人,比2021年底存量翻了一番,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达到31.16%。
技能沃土,同样催生创新之花。在第八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上,聊城市技师学院项目《安坐无忧——银发老人安全智能防摔椅设计领航者》,从全国7600余个项目中强势突围,勇夺中职学生组一等奖。从敏锐的社会洞察,到长达两年的需求沉淀、九个月的集中攻坚,团队最终将“智能防摔”的构想转化为可量产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成功落地,更是聊城职业教育“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和辉煌胜利。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创新力量、培育创业英才的重任。聊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要建好技能学校“主阵地”,练就广大学生“真本领”,开创产教集团“新局面”,努力实现教育与发展同频共振,政策发力、做好服务,把聊城打造成为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
龙舟竞渡
奋楫争先铸丰碑
5月29日,中国汨罗江第二届龙舟超级联赛(公开组)在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收官。全国50支龙舟强队经过预赛选拔,18支队伍会师决赛。在22人制传统龙舟200米和500米直道竞速的决赛较量中,来自北方的聊城大学龙舟队表现出色,一举夺得亚军。这一成绩有力证明了其作为“北方劲旅”的强劲竞争力,也打破了部分人的固有印象,网友直呼:“原来北方人也善水战!”
2002年,聊城大学依托东昌湖水域,决定发展水上竞技项目,龙舟队应运而生。2004年,国家级赛艇与皮划艇运动员吕艳丽,自武汉体育学院毕业即加入聊大龙舟队,凭借丰富的水上竞技经验,逐渐成长为团队核心。在“科学指导+顽强拼搏”的训练理念引领下,队伍从大学生赛事起步,不断走向更高水平赛场,在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中华龙舟大赛、亚洲龙舟锦标赛、世界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及世界龙舟锦标赛等国内外顶级赛事中屡创佳绩,累计斩获荣誉超500项。如今,这支走过23载的劲旅,已豪取326项冠军,高居全国高校龙舟队伍之首,成为当之无愧的龙舟界旗帜。
2023年,聊城大学龙舟队作为中国唯一参赛的高校代表队,在第16届世界龙舟锦标赛U24组比赛中表现惊艳,勇夺7个项目中的6金1银。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其斩获的2000米绕标金牌,实现了中国代表团在世锦赛最长距离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这一卓越成就获得了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山东省教育厅的高度赞扬,双双发来贺信。省政府贺信中如此勉励“本届世界龙舟锦标赛开赛以来,面对空前激烈的竞争,你们团结拼搏、奋勇争先,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运动员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过硬的运动技艺,生动诠释了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和同舟共济、敢为人先的龙舟精神,为我省教育和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如今,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已成为聊城深入骨髓的城市文化符号。历经二十余载深厚沉淀,这项赛事早已超越单纯的体育竞技,不仅让古老的龙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更借助其广泛影响力,吸引八方来客感受聊城独特魅力,有力擦亮了“江北水城·两河明珠”的金字招牌。
善行无界
情暖水城润八方
望岳湖边小女孩落水,路过的市民姚立峰毫不犹豫下水将其救上了岸,“小善举”引来“大流量”,“山东好男人,今晚不刷碗”成为网上热词;一名6岁男孩在高唐南湖湖边玩耍,不慎落水生死攸关之际,“遛弯大哥”赵会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成功将男孩救,起市民纷纷为他见义勇为的行为点赞;聊城三干渠大桥下,一名少年失足坠入湍急河流,东昌府区交通运输执法监察大队正在开展日常巡查的执法人员李建、赵金虎、吕延光迅速出手,在热心群众的配合下成功将落水少年营救上岸……
在聊城这片充满侠义与温情的鲁西热土,危急时刻总有凡人英雄挺身而出。他们用果敢的行动诠释善良的本能,用无畏的选择传递人间至暖,汇聚成这座城市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河南新乡胖东来超市停车场内,一名儿童突发窒息昏迷,此时,路过此处的东昌府区中医院医务人员段新歌果断出手,跪地紧急施救用专业技能点亮了孩子的生命之光。事后,段新歌被授予“聊城义士”的光荣称号,家庭被授予“见义勇为光荣之家”,也是第三位在外地见义勇为荣获“聊城义士”称号的聊城市民。
近年来,聊城市倾力打造“众擎易举 义涌水城”城市新名片,厚植城市文明沃土,彰显市民高尚道德情操。聊城人的义举,不仅在家乡微光成炬、汇聚暖流,更将热情果敢带向四方,让见义勇为的壮歌响彻所至。
为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激励在外聊城人为家乡增光添彩,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创新出台《关于将聊城人在市域外见义勇为纳入表扬优抚范围的意见》。《意见》明确规定:将聊城籍人员在外地的见义勇为行为纳入本地表扬优抚体系,授予“聊城义士”荣誉称号,并颁发“见义勇为光荣之家”牌匾。同时,聊城通过专题讲座、英模宣讲、主题展览、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生动讲述榜样故事,感召更多市民投身见义勇为事业。如今,“弱者有人扶、难者有人助、危者有人救、邪者有人遏”的社会正气在聊城蔚然成风。
江河奔涌,映照城市气象万千;奋斗不息,铸就明珠璀璨光华。这些源自历史积淀、植根时代沃土的磅礴力量,滋养着城市的筋骨与灵魂,映照着城市的坚韧与温情,是聊城向上攀登、向新而行的不竭源泉。让这颗镶嵌在鲁西大地上的明珠,向着更加繁荣、和谐、美好的未来奋力前行,绽放出愈加夺目的时代华彩。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