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千年古邑:东阿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5:33

吴济夫

东阿,地处泰山脚下,黄河之滨,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邑。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前4500—前2500年),东阿区域就有人类活动聚居。境内现有香山、青冢子等大汶囗文化(前4500—前2500年)和龙山文化(前2500—前2000年)遗址多处,属东夷势力范围。春秋时,置柯邑,原属卫国,后属齐国。东阿之名,始见于《春秋•庄公十三年》(前618年):“冬,公会齐侯,盟于柯。”杜预注:“此柯今济北东阿,齐之阿邑。”战国时改称阿邑,仍隶齐国。

柯字出金文,文献典籍释本义为斧柄。《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从《诗经》《国语》引文中,都可知“柯”指伐柯之意。宋代《古今姓氏辩证》:柯民,今望出齐郡。明代嘉靖《姓考》云:齐国一位大夫的食邑在柯泽(有人称是姜子牙后裔封邑),因以地名为姓。柯民族居之西北向有湖,故称柯泽,此为柯的由来。

柯邑为何又改名阿邑,最终定名为东阿呢?东,方位字,出甲骨文,字形像囊中盛物两端束紧之状,当为古橐子。卜辞借为方位词。阿,出于金文阿武戈。本义为山阜弯曲处。东阿,因古代境内西北有黄河,南有济水蜿蜒东流,河曲形成陵阜,故曰阿;又因阿邑位于西阿(在赵国境内)之东,故曰东阿。

柯改名为阿,是春秋时期该地权属更改导致。史载,在古东阿西南有一个大泽,卫国人称其作“柯泽”,古东阿属卫国和鲁国时称“柯”。春秋末年齐国夺得了此地,齐国人把这个大泽改称为“阿泽”,因此亦改地名“柯”为“阿”。《读史方舆纪要》引杜预曰:“东阿西南有大泽,即阿泽也。”(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三《兖州府下》,中华书局,2019年,第1494页)《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阿泽·柯泽》称:阿泽即柯泽。

秦始称东阿,属东郡。汉置东阿县(治今阳谷县阿城镇),仍属东郡。至南北朝后魏,县城均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3千米处,后因黄河冲淤而废弃。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县治东迁20里。《山东考古录》有载。《续山东考古录》:“自是及唐,东阿未徙治近500年”。宋开宝二年(969年)因黄河水患,县治迁南谷镇(今平阴旧县),原县治城址深淤地下,无从考证。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县治再迁利仁镇(今平阴县大棘城)。金天会十一年(1133年),县冶迁大清河北岸新桥镇(今平阴县单庄乡旧城)。明洪武八年(1375年),县治迁谷城(春秋时名谷邑,秦名谷城,东汉为谷城县治),县治始称东阿镇。1947年10月,因东阿县抗日战争时期,累遭日军破坏,东阿县治迁驻黄河北铜城镇。1958年12月,东阿县建制撤销;1961年7月,恢复东阿县,其隶属未变。原东阿县黄河以东地区划归平阴县,平阴县黄河以西地区归属东阿县。茌平与东阿交错为邻的村庄,以赵牛河为界北归茌平、南属东阿,今东阿县境形成。

这样以来,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邑——东阿县,就黄河分开。原位于黄河东岸作为东阿县城治所的东阿镇划归了平阴县,隶属济南市;黄河以西原东阿区域的铜城镇,设为新东阿县城的治所,隶属聊城市。

历史上,东阿县因躲避黄河水患曾有多次大规模的县城治所迁移。东阿镇历史悠久,春秋时期为谷邑,是管仲的采邑,后为谷城县。在历史上,谷城县与东阿县曾多次合并,或称谷城,或称东阿。明洪武八年(1375年),东阿县县城迁到谷城,自此始称东阿,并在此地作为县城治所长达572年。

东阿地处泰沂山脉西端,境内山丘林立,多有泉溪池泊,古济水、大清河、汶河、黄河沿一水道穿境而过。山清水秀,风光优美,乃风水宝地。春秋战国时期即为古邑,秦朝时称东阿、属东郡,汉时置县,为千年古县。东阿县历经各个朝代的变迁,归属也几经更迭。但无论在哪个时期,东阿县都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重要节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境内存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仓颉墓、晏子治阿、北杏会盟、邓庙石造像、曹植东阿封王都、梵呗寺、静觉寺等众多的文化遗迹,不仅见证了东阿县悠久的历史,也为其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中药瑰宝阿胶更是出自这里。

据《河图玉版》《禅通记》载,仓颉是上古时期一部落首领。《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曾于洛汭之水拜受洛书。道教中文字之神。据史书记载,仓颉天生睿德,观察星宿运动趋势、鸟兽足迹,依照其形象创文字,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革除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被尊奉为“文祖仓颉”。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明嘉靖吏部天官、三代帝王师于慎行主编《兖州府志》载:“仓颉故居在城(东阿县旧治,即今平阴县东阿镇)西北三十里。有墓、有寺。”清《东阿县志·古迹志》载:“仓颉墓前有祠,久圮。”“县西北三十里”,即今铜城办事处的王宗汤村。

在这里,有不少历史名人典故。“晏子治阿”:《晏子春秋·杂上》载:“晏子曾为东阿地方官,治理有方,三年后誉满全国。”“北杏会盟”:公元前681年春,齐桓公阿地召集小国会盟。这是春秋时期首次由诸侯(非周天子)主持的盟会,是他霸业的起点,通过政治联盟、军事威慑和周王室支持,奠定了其“春秋首霸”的地位。

“邓庙石造像”:东阿县姜楼镇邓庙村,保留一座全国罕见的武当庙,供奉着武当、三皇、伏羲、神农、名医等一组宋元以来精美的石刻像,雕刻精致,栩栩如生,其中尤以武当神石造像为最,域内少见,弥足珍贵。村东100米处,经抢救性发掘出土汉画像石35块,承载着丰富的故事和精美的艺术,展现了东汉时期丰富的艺术和文化内涵,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东汉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曹植,因嗜酒而仕途失意,38岁徙封东阿,潜居鱼山,研究儒典,潜心著作,曾创作了“鱼山梵呗”,使东阿鱼山成为中国佛教音乐发源地而享誉海内外。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忧郁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葬于鱼山。东阿鱼山现为省级地质公园、国家级黄河森林公园及湿地公园;曹植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鱼山梵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东阿,必然要说到阿胶。它最早的药用价值始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记载了阿胶对于治疗各类疾病的作用。我国首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称其“久服,轻身益气”。《唐新修本草》标志着阿胶的药用价值第一次载入国家药典。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阿胶称为“圣药”,记载“弘景曰: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 经过整理,阿胶的古代经典名方多达3200余个。阿胶制作技艺在此已淬炼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东阿原就是中国喜鹊之乡、杂技之乡、黄河鲤鱼之乡、油用牡丹之乡,现又发展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绿色名县、省级文明县和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

责任编辑:杜梦菲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