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黄河文化地标|黄河尾闾大河之洲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5:38

周洪华

沿着黄河遇见海。遇见海的一刹那,率先遇到一座城——垦利,黄河入海口就在这座城的辖域。

垦利位于黄河尾闾,典型的在河之洲,也是我国第二大河口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的顶点轴心。

黄河千里奔流,滋养这片土地。垦利以其特有的成长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黄河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石油文化、生态文化在这里融合交汇,团结、和谐、包容、开放的文化特质,深邃奥妙,蕴涵丰厚,灵动滋养。

一、神奇之壤

黄河文化,在垦利续写着神话传奇。

这里有古代传说中的“息壤”,岁岁年年,一刻不停地在“生长”着土地。方氏《通雅》:“息壤,坌土也。”晋·郭璞《山海经注》:“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黄河流经这里,用“息壤”驱赶海水,向大海索要土地,在漫长的岁月中,一厘一寸、一尺一丈,慢慢地淤积形成了以垦利为顶点的近现代黄河三角洲。

近代黄河三角洲,是黄河1855年从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流路形成的以垦利宁海村为顶点,西起套尔河口,南抵支脉沟口的扇面型土地;而现代黄河三角洲,则是1934年以来至今仍在继续形成的以垦利渔洼村为顶点,西起挑河,南到宋春荣沟,向东呈撒开的扇状地形。一百六十九年前,站在垦利宁海遥望前方,大海浩瀚,波涛汹涌,水雾茫茫。黄河从黄土高原挟裹着“息壤”滚滚而来,劈波斩浪,一往无前。河水碰撞着海水,“息壤”在海底扎根,向海面生长,填海造陆,不断创造着中国最年轻的土地。今天,滚滚黄河依然每年在这里携沙造陆两万亩左右,使垦利成为全国“生长”土地最快的地方。

二、迁徙之居

因黄河长年累月引泥沙沉积造陆,生成的肥沃待耕土地,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移民至此生活。在漫长的岁月里,不同地域迁移携带地原创文化在这片新生地上不断磨合交融,形成黄河口独具特色、和谐包容的迁徙文化。

自古至今,垦利居民来自全国11个省、109个县。垦利宁海以西区域,在元末明初已有居户,大部分村落由明、清时期移民而建,民谣“若问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让垦利西半部的居民追根溯源,缅怀先祖。垦利宁海以东,因成陆较晚,史载1882年有移民迁居至此。清光绪十一年利津县署开始有组织向垦利区境移民。二十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先后有鲁西南、寿光、广饶、利津、博兴等县大量移民到垦利区境垦荒居住。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六次组织鲁西南的东平、巨野、寿张、阳谷、梁山、嘉祥等灾区,东平湖水库区,以及泰安专区的长青、平阴、东平三县灾区和广北等地百姓到此,垦荒种地。

1939年,因生活所迫,我的曾祖父携家带口,由广饶县移居垦利东部的下镇洼,垦荒种田,定居下来。他们挖地窨子居住,引黄河水灌溉,春种秋收,勤劳耕作,扎根黄河口,繁衍生息。

在这片博大的土地上,从五湖四海迁移而来的居民,犁草圈地,相邻而居,不同的地方方言、生活习俗、耕作技巧,在交往交流中不断碰撞、排斥、认可、吸纳、糅合,直至相互交融,一统文化认知。

三、红色之地

抗日战争时期,垦利是革命老区,是山东清河军区的大后方,被誉为山东“小延安”。红色文化在这里浓墨拓印,书写了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之情。

烽火炽烈的1941年9月,垦区抗日民主政权在“八大组”建立;1943年垦区正式称垦利县,因县域曾被称作垦区和利津洼而得此名;而就在这一年,垦区军民众志成城,浴血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大扫荡蚕食四次,特别是1943年11月,日伪军出动步兵3万余人,骑兵500余人,汽车2000余辆,飞机12架,军舰、汽艇多艘,进犯垦区革命根据地。我军民团结一心,利用红荆林、芦苇荡,挖掘交通壕,开展游击战、阻击战,取得了反击日寇“二十一天”大扫荡的胜利。

这里土地广袤,水泽众多,芦苇遍野,红荆丛生,芦苇丛、青纱帐、红荆林成为抗击日寇的好战场。八路军山东清河军区在垦区建立了医院、学校、剧团、被服厂、枪械维修所、北海银行清河分行、晒盐合作社、军粮所以及垦荒生产单位,积极开荒种地,发展生产,为前线的八路军提供后勤保障。生产的粮食、食盐 、被服, 不仅供应了清河军区需用,还运往胶东、鲁南,支援了其他抗日根据地。当年,十多岁的母亲见证了垦区人民子弟兵帮助百姓下田耕作劳动、反扫荡中阻击日寇转移群众,老百姓积极送子参军、缴纳公粮、纺线织布、纳军鞋、组织担架队支援前线的军民鱼水之情。

烽火散尽,垦区红色文化得以发扬光大,抗日精神得到赓续传承。原垦区“八大组”驻地的“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真实保存了那段峥嵘岁月,记录红色印迹,弘扬革命精神,让红色文化源远流长,不褪色、不停步,传承不息。

四、胜利之源

垦利是胜利油田诞生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战场和中心地带,石油精神在这里得到发扬光大,石油文化在这里升华腾飞。

1965 年1月25日 ,在垦利区胜利村附近32120 钻井队钻探的坨11井,发现了85米的巨厚油层,试油日产1134吨,成为我国第一口原油日产过千吨的油井。在2月2日祝捷大会上,时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会战工委副书记张文彬宣布:“我们在胜利村打出了我国第一口千吨油井,在渤海湾盆地站稳了脚跟,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为了纪念这一重大成果,经部党组织研究决定,这里就叫胜利油田!”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由此诞生。这里是胜利油田的生产腹地,石油工人在这片土地上战酷暑、斗严寒,胸怀为国找油的雄心壮志,饮马黄河尾闾,逐鹿渤海湾畔,在工作和生活环境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在茫茫盐碱滩上,跋涉勘探,钻井找油,继大庆油田之后,钻探开发了新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创造了中国石油史上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篇章。

初秋的垦利硕果飘香,大地一片葱茏繁茂。站在坨11井纪念碑前,看着黑色大理石上雕刻的“中国第一口千吨井坨11井”烫金大字,仰望既代表“11”字符,又象征石油井架的不锈钢雕塑,以及其上象征“翻开石油史上新篇章,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打开型书籍塑件,我感慨万千。这座纪念碑展示着石油工人战天斗地、为国找油的劳动成果,也凝结了光荣的石油会战传统和浓郁的石油文化。在“辉煌坨十一”宣传栏上,我读懂了胜利精神、石油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胸怀大局、以国为重、以苦为荣、为国分忧、甘愿奉献的主人翁精神;主动自觉、拼搏进取、负责有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开拓创新精神;认真精细、自力更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这种精神鼓舞下,垦利大地油流喷涌,为祖国贡献了辉煌地能源成果。自胜利油田开发建设以来,其油气产量的43%,已探明储量的45%都出自垦利地下。

时光荏苒,岁月倥偬,纪念碑旁坨11井老骥伏枥,依然在蓝天下向地下争油。今年6月,曾因日产油量过低被暂关停的“功勋油井”坨11井成功恢复出油,迎来“新生”,可谓是活着的“英雄”。整洁的井场,已经看不到当年现场奋战的泥泞坎坷,野苇荒径,但这座纪念碑和垦利这片土地上遍布林立的井架,一直在诉说着石油精神,在书写着石油文化,在怀念着曾经奋斗的光辉岁月。

五、生态之洲

黄河的水,大海的风,适宜地暖温带气候,塑造了黄河口地区四季鲜明的景色,打造了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典型、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独具特色的黄河口生态文化,冲上文旅热搜。

万里黄河,辗转奔流,在垦利区黄河口镇一路向东汇入渤海,富含泥沙的黄河水冲刷积淀,带来大片原生态风景。

沿着黄河一路向东,杨庙·黄河里风景如画,天宁寺生态林场树木蔽日,万亩葵园葵花向阳而生,永安稻田画色彩缤纷,民丰湖碧波荡漾,植物园百花盛开,城区绿植丰茂,田野郁郁葱葱,湿地星罗棋布,河道水系纵横,尽显绿色之姿,生态之貌。

沿着黄河一路向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芦苇遍野,水淖交错,百鸟翱翔。高空俯瞰可见黄河水漫流而过形成的岗、坡、洼相间分布,波浪涟漪状的“潮汐”地貌,似大树展枝,如丝带飞舞,神奇壮观。黄河水入海之处,黄蓝交汇,界限分明,堪称绝色风景。

海河相会处形成大面积浅海滩涂和湿地,成为环西太平洋和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候鸟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这里有草兔、狗獾、赤狐、艾鼬、黄鼬、丹顶鹤、东方白鹳、大天鹅、灰鹤、丹顶鹤、白鹭等野生动物千余种。每年秋冬季数百万只飞鸟迁徙黄河入海口,在此繁衍栖息,被赞誉为“鸟类国际机场”。这里是东方白鹳全球最重要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有“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之称。这里也是丹顶鹤重要越冬地和潜在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卷羽鹈鹕东亚种群最大的迁徙停歇地。2024年7月26日,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山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漫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蓝天上白云朵朵,大地上草木葱茏,良好的湿地生态,为各类植物提供了生长生存的乐园,区内自然植被覆盖率高,拥有芦苇、柽柳、旱柳、杞柳、翅碱蓬、马绊草、野大豆、益母草、罗布麻、茵陈、蒲公英等野生种子植物数百种,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

泱泱黄河入大海,四时景色各不同。步入黄河入海口,春风里,草木吐翠,犹如置身绿色的海洋,叶芽嫩绿,生机勃发;夏雨中,柽柳傲然挺立,兀自花开,芬芳馥郁;秋高气爽的季节,翅碱蓬红毡铺地,蒲公英随风飞舞;冬日里,湖冰透亮,芦花飞雪,万亩芦苇荡呈现浩荡之姿。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这里是我的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风景如画、包容并蓄,物产丰饶、资源丰富,生态之洲、和合共生。今天,循着历史的长河,走过苍茫岁月,我的家乡在新时代依然砥砺奋进,拔节生长,不同的文化碰撞,犹如河海交融,孕育了神奇壮美,也谱写了盛世之新的篇章。

作者姓名:周洪华;笔名:大洲,山东省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月夜乡思》;作品散见《中国青年作家报》《中国能源报》《中国建设报》《亮报》《时代文学》《山东文学》《齐鲁晚报》《山东青年报》《青年作家报》《山东工人报》《山东建设报》《山东教育报》《山东青年》《现代教育》《自考 职教 成教》《班主任》《向阳湖》《龙眼树诗报》《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城市信报》《山东广播电视报东营周刊》《油城周刊》《黄河口文学》等报刊杂志,以及学习强国、山东政事等平台。曾获联合文艺奖、山东文学期刊社征文一等奖、山东青年作家协会作品一等奖等文学奖项。


责任编辑:杜梦菲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