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面包再陷质量风波,菌落总数超标引发信任危机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4: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召旭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最新一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公告,在抽检的1782批次食品中,35批次样品不合格。其中,天津桃李食品有限公司在抖音平台销售的“醇熟切片面包”因菌落总数超标被点名,引发市场对桃李面包质量管控体系的强烈质疑。

质量问题频发,信任危机凸显

根据披露信息,桃李粮油旗舰店售卖的标称北京市桃李食品有限公司,委托山东桃李面包有限公司生产的醇熟切片面包,菌落总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一直以来,桃李面包以“中央工厂+批发”模式立足市场,宣称通过自有工厂标准化生产流程保障产品质量。然而此次抽检不合格,无疑是对其品控体系的一记响亮耳光,暴露出工厂生产环节可能存在重大管理漏洞。

事实上,这并非桃李面包首次因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天眼查数据显示,沈阳桃李面包有限公司生产的纯蛋糕曾因丙二醇含量超标被判定不合格;天津桃李食品有限公司某批次产品中混入飞虫异物,被处以5万元罚款。仅聚焦霉菌问题,自2024年至今,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开的烘焙品菌落数不合格通报中,桃李面包多次“榜上有名”。这些过往记录,如同难以抹去的伤疤,时刻提醒着市场和消费者,桃李面包在产品质量把控上存在严重隐患,绝非偶然失误。

黑猫投诉平台上,桃李面包投诉量居高不下,截至目前已达400余条。投诉内容涵盖吃出毛发、异物以及保质期内面包发霉等问题。

危机“蔓延”,业绩持续下滑

桃李面包频繁出现质量问题,归根结底是其品控体系不完善的外在表现。尽管桃李面包强调拥有严格生产流程,从面团搅拌到产品装箱历经多道工序,且所有产品都要通过金属检测机检测才能出厂,但在实际生产中,异物混入、产品变质等问题屡禁不止,说明各生产环节把控并未落到实处。在原材料采购环节,对供应商审核与监管可能不够严格,致使不合格原材料流入;生产车间内,可能存在卫生条件不达标、员工操作不规范等情况,导致产品生产过程中遭受污染;产品包装和储存环节,也可能因包装材料质量欠佳或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使产品在保质期内变质。

产品质量问题的持续爆发,对桃李面包的业绩与财务状况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从财报数据来看,2024年,其营收为60.87亿元,同比减少9.93%;净利润为5.22亿元,同比减少9.05%。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更是惨淡,营业收入仅为12.01亿元,同比下降14.2%;归母净利润为8403.72万元,同比下降27.07%。分区域来看,2024年华北、东北、华东等主要销售区域的营收均呈现下滑趋势。

桃李面包业绩下滑原因多样,但产品质量问题频发难辞其咎。消费者遭遇质量问题后,往往会对品牌丧失信任,进而转向其他竞争品牌,导致桃李面包市场份额流失,销售业绩与利润双双下滑。并且,为应对质量问题引发的负面影响,桃李面包可能需要投入更多资金用于危机公关、产品召回、质量整改等方面,进一步增加了运营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

责任编辑:张召旭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