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聪聪
7月29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召开“鲁医健康说”健康知识发布会,围绕夏季高温健康防护问题,邀请相关专家介绍高温防暑和有关传染病防治健康知识,指导重点人群结合自身的健康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暑降温,防范相关疾病发生。
山东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所主任技师刘倜介绍,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增多,蚊虫较为活跃,不管是居家还是出行,都需要警惕蚊虫的叮咬。许多传染病可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如伊蚊可以传播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库蚊传播乙脑,按蚊传播疟疾。还有一种需要重点关注的传染病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它则是由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分布广泛,从山区、丘陵、平原到城郊绿地,凡有草丛灌木等合适植被的地方都可能存在。因此,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防止蚊虫叮咬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户外,要做好以下3项措施:一是减少高危区域停留。避免在树荫下、草丛、灌木丛等蚊子、蜱虫密集的区域长时间坐卧、玩耍或露营。二是加强个人防护。选择穿着浅色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出入草丛、灌木丛等区域要将裤腿塞进袜子或靴子里,防止蜱虫爬入,避免穿凉鞋、拖鞋。可使用含驱蚊酯的花露水,特殊场景如野外作业时,需佩戴防蚊帽、穿着防蚊服。露营时,帐篷要加装防蚊网,周边喷洒驱蚊药。三是错时外出。尽量避开蚊虫活跃高峰时段(日出后2小时,日落前2小时)外出;如需外出,避免到树荫、草丛、积水附近等蚊虫密集区。带宠物(尤其是狗)外出活动回家之前,还要仔细检查宠物身上是否有蜱虫附着,最好用宠物专用梳子梳理毛发。另外,定期为宠物进行体外驱虫也非常重要。
如果外出旅游,建议查询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疾病流行情况,科学规划行程,备好个人防护用品。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病流行地区返回后,14天内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和防止蚊虫叮咬,同时关注家人和同事的健康状况。若出现高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居家时,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首先要清积水,蚊子特别喜欢在不同类型的水体里面产卵,因此清除家中积水是预防的主要措施,如:翻倒盆罐、花盆托盘等闲置容器的积水,水培植物(如富贵竹等)应每3—5天彻底换水,同时冲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定期检查饮水机水槽、冰箱底部水盘等隐蔽处,防止积水。对于一时难以清除的一些室外、面积较大的积水,可以使用市场销售的正规卫生杀虫剂进行处理,减少蚊虫孳生。二是灭成蚊,室内灭蚊可使用合格的杀虫气雾剂、蚊香液、盘香等,减少蚊虫叮咬。蚊虫较多时可采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灭蚊工具。三是做好物理防护,推荐家里安装纱窗、纱门,并定期检查,防止破漏。睡觉时使用蚊帐。
若不慎被蚊虫叮咬,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发现被蚊子叮咬,可先用肥皂水冲洗叮咬处,中和酸性毒液;再用冰袋冷敷10分钟,减轻肿胀与瘙痒;同时尽量避免抓挠。如果皮肤有破损,可涂抹红霉素软膏等药物预防感染。出现高热、头痛、关节疼痛、皮疹或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发现被蜱虫叮咬,切勿生拉硬拽或拍打,以免口器残留或刺激其释放毒素。应使用尖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垂直向上均匀施力拔出,随后用碘伏清理伤口。如自行处理困难,应立即就医。被咬后两周内需密切观察,若出现发热、头痛、皮疹或叮咬处红肿扩散等症状,需及时前往医院排查蜱传疾病,并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以便针对性治疗。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