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医健康说|预防中暑,中医有招!这份指南请收好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7-29 1425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聪聪

7月29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召开“鲁医健康说”健康知识发布会,围绕夏季高温健康防护问题,邀请相关专家介绍高温防暑和有关传染病防治健康知识,指导重点人群结合自身的健康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暑降温,防范相关疾病发生。

山东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范开亮介绍,中医认为,中暑和热射病多与“暑邪”有关,暑为夏季主气,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体温调节失常,严重时甚至可发展为热射病。中医提倡“未病先防”,重在日常调养和合理应对。

在起居调摄方面,应顺应自然,避暑养阴。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夏季应顺应“昼长夜短”的特点,调整作息。高温时段(如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避免外出,以防暑邪直中人体。避免过度劳累、大汗淋漓、过度透支体力,尽量避免高温天气下劳作。其次,穿着要宽松、舒适,衣物颜色以浅色为主,帮助散热。

在饮食调养方面,应清热生津,健脾益气。夏季饮食以“清淡、甘凉、易消化”为原则,重在补充津液、调和脾胃。推荐食用清热解暑的食物,如冬瓜、苦瓜、绿豆、莲子等清热食物,鸭肉、鲫鱼等滋阴健脾的肉类,可食用健脾益气的粥类、汤类,如绿豆百合莲子粥、冬瓜薏米老鸭汤、荷叶莲藕米仁粥等。忌过度贪凉,少吃冰镇饮品。避免油腻、辛辣,以免损伤脾胃。

在情志调节方面,应宁心安神,防暑扰心。夏季属“火”,应清心养心。高温易致心烦气躁,使心火亢盛,加重暑邪危害。因此,情志调养重在“静心养神”。避免长时间思虑或愤怒,因为“怒伤肝”,肝火旺会助长心火,形成“火上加火”之势。中医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建议每天花10分钟闭目养神,或与亲友聊天疏解情绪,以增强内在抵抗力。

在运动养生方面,应适度活动,固本培元。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夏季我们要选择温和、低强度的运动方式来增强身体素质,可以在晨起或傍晚凉爽时练习太极拳、八段锦或散步(每次30分钟左右),这些运动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不仅起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能避免剧烈活动耗气伤津。

在中药预防方面,应调和脏腑,祛暑解毒。中医常用简便的中药方剂预防暑病,居家可自制“防暑茶饮”:取藿香10克、佩兰10克、薄荷5克,加水煮沸1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能醒脾开胃、解暑化湿;还可以佩戴清凉香囊(佩兰、艾叶、薄荷)以化浊除湿,或者自制藿香浴包(藿香、紫苏叶)来解暑化湿。

在穴位保健方面,应按摩通络,清热防病。通过按摩特定穴位,能激发经络自愈力。主要穴位包括: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处,按压可清热解表)、内关穴(手腕内侧横纹上2寸,宁心安神)和曲池穴(肘横纹外侧端,清暑退热)。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个穴位按压3-5分钟,以酸胀感为度。

总之,中医预防中暑和热射病强调“整体观”,通过综合调养,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若出现轻度中暑症状(如头晕、口渴),可立即饮用淡盐水或绿豆汤,并休息;严重时及时就医。

责任编辑:秦聪聪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