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采购:高校提升治理效能的新引擎

齐鲁党建云 昨天09:47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的数字化赋能宏图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驱动力。数字化转型浪潮正深刻重塑各领域治理格局,高校采购领域亦面临前所未有的改革压力与机遇。

一、时代必然:数字化采购成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传统采购管理模式因流程繁冗、信息孤岛、协同性低等问题,不适应高校采购高分散性、品类繁杂和时效性强的特点。与此同时,政府采购角色已然超越单纯的财政支出工具,跃升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强力助推器。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采购在管理复杂性持续攀升的背景下,一场由数字化转型引领的深刻变革正在加速推进。

这一变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质、降本、增效,其核心路径是紧密围绕“系统平台”“业务流程”和“数据管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数据驱动型的采购全生命周期管理新体系。这不仅是采购模式的升级,更是实现协同高效、互联共享、精细智能现代化治理目标的必然选择,是驱动高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和风险防控能力的关键引擎。数字化采购,正成为撬动高校治理效能跃迁的核心动能和高质量发展的刚需基础。

二、现状桎梏:击破高校数字化采购的三大“断点”

当前高校数字化采购转型虽已起步,却普遍存在“数据孤岛、智能化不足、生态缺位”三大结构性“断点”,严重制约着采购质效的跃升。

(一)系统孤岛化:“数据流”堵在最后一公里

采购应是贯穿需求、审批、合同、外贸、履约、验收的完整链条,更需与经费来源、预算控制、财务核算、资产入库等系统深度协同。采购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互联互通,采购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速增效、阳光透明并创造价值。数据孤岛导致数据链条断裂,采购协同沦为纸上谈兵。

(二)功能浅层化:“线上化”不等于“智能化”

部分高校采购平台仍停留在“纸质流程电子化”阶段,供需预测、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等管理痛点仍未解决。供需平衡不确定,市场供应、汇率变化、供应商供能波动大,难以预测现有市场资源能否满足采购需求。采购监管存盲区,从采购到验收环节众多,责任主体分散,职能部门缺乏实时监管工具。缺乏一套体系化的供应商准入、考核、评级、优化淘汰的供应商管理机制。

(三)应用生态缺位:“人”与“制”的双重短板

采购涉及需求管理、供应商调研、预算管理、采购审核、合同管理、履约验收、入账报销等环节,流程长、环节多、工作量大、情况复杂,缺乏统一的标准与数字规则,推高采购成本与合规风险。采购管理人员数字化素养不足,缺乏数字化管理意识,存在“重流程轻数据”的现象。

三、破局关键:数字化转型的“三重融合”路径

破解高校采购的“断点”困局,需推动技术、业务与生态的深度融合,实现从“单点数字化”向“全链条数智化”的范式跃迁。

(一)系统融合:从“碎片运行”到“一体化平台”

构建覆盖“采购-合同-外贸-履约-验收-报销-入库”全生命周期智能一体化平台,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从“单点功能”到“全域协同”,打破部门壁垒,化解信息孤岛,通过数据中心,实时追踪预算执行率、合同风险点、供应商交付质量等,让阳光采购“看得见、管得着”。

(二)智能融合:让“沉睡数据”变“决策引擎”

高校需跨越数字化转型的四个阶段,即从实现数据可统计、可追溯的电子化阶段,到信息流动串联的系统化阶段,从实现数据并联协同的集成化阶段,到实现数据挖掘洞察的智能化阶段。数字化采购平台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可通过对数据资源的过滤、筛选、分类、计算、分析,形成采购大数据决策中心,如部署AI驱动的需求预测、风险预警、履约评价模型等,服务科学决策和总体管理,进而提高采购质效。

(三)生态融合:“人才+机制”双轨赋能

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成败取决于“人”与“制”的协同,通过采购人员的能力提升,促进采购生态升级。注重采购人员数字化采购意识和能力提升,开展常态化的实操培训。建立采购数字化资源体系,以数字化采购平台为核心,链接和贯通采购各部门各环节,加快信息流、资金流的流通效率,实现数据要素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采购协同效率和运行质量的双提升,打造数字化采购的生态竞争力。

四、未来图景:三重跃迁打造高校数智治理新范式

(一)管理模式之变: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治理

采购数据的价值转化将成为高校现代化治理的核心引擎。目前有高校开始基于自身采购平台不断挖掘相关数据,包括成交数据、服务数据,打通采购、资产、财务系统,构建“供应商信用库”“商品价格指数”“经费效能图谱”等数据库,并将其转化为高校的数据资产。通过AI建模实现市场动态预警、采购计划精准调控、战略设备采购预判,让“用数据说话”成为资源配置新规则,实现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

(二)服务模式之变: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调配”战略

数字化转型推动采购部门角色发生根本性重塑。采购服务机制从被动执行转为主动预测、引导采购执行,从人工处理转为智能处理,从经验决策转变为科学决策。采购风险管理从事后管理、事后策略,转变为事前预警和风险预测。采购部门从事务执行转型为战略支撑部门,成为高校学科布局与产教融合的“神经中枢”。

(三)开放模式之变:从“封闭采购”到“生态赋能” 平台

数字化采购平台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可支持对校内服务转向对外服务,通过“平台”+ “共享资源”+ “管理工具”为特色的开放平台,为区域内产教融合项目提供精准匹配服务,高校从“成本中心”蜕变为区域性供应链赋能节点。

(山东大学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  李慧敏)

责任编辑:李和晴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