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烽烟|杨文学潜心创作《沂蒙山小调》,鲜活故事还原沂蒙抗战

青未了 昨天14:46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倪自放

编者按:

八十年后,抗战的炮声犹有余响。回望那段生灵荼毒、国运飘摇的岁月,英雄的先辈们奋起抗暴,以血肉之躯抵御虎狼之师,守住了民族的尊严和生机。

烈火锻造了最坚硬的骨头,鲜血熔铸了最忠诚的信仰。诞生于烽火中的那些文字,浸透着不容忘却的强大力量。每一次重温旧章,都是对这段伟大历史的庄重回望。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这首《沂蒙山小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之一。朴实无华的歌词,抒发的是沂蒙人民对家乡的无限赞美、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山东省第十三届“五个一精品工程奖”获奖作品、著名作家杨文学创作的抗日战争主题长篇小说《沂蒙山小调》(上下部,70万字),以沂蒙山溜山梆和王保山的县大队为叙事主题,把一个民间戏班子和一群朴实的八路军战士,置于抗战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里去叙事。而溜山梆子戏团经常演唱的《反对黄沙会》,就是著名民歌《沂蒙山小调》的前身。

烽火中成长

长篇小说《沂蒙山小调》开篇的一段文字:

蒙山前最大古镇费县大集,人山人海。

一声急切的铜锣声,把赶集的人吸引过去。戏台上打着一条横幅:溜山梆子新戏《窦娥冤》。溜山梆的传承艺人渔鼓李在耍嘴皮子——四乡的八寨的、推车的、挑担的,卖人丹的、卖糖片的,锔锅碗的,捏泥罐的,各位老少爷们,眼下是粮进仓,羊入圈,庄户人家正休闲,俺们溜山梆子戏班早不来,晚不走,赶在这个点上进了城,图的就是给老少爷们添个乐子。这戏啊,看了你满意,不看你生气。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不帮场的别捣蛋,出门在外混口饭,全凭老少爷们罩着哩。在下先给各位施礼了。渔鼓李双手抱拳,绕着场子转了一圈算是暖场了。

《沂蒙山小调》(上下两卷本),是山东著名作家杨文学潜心采访、研究沂蒙38年,精心创作的70万字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的是抗战时期一个民间剧团“溜山梆”的故事。

“溜山梆”是蒙山前费县一带的一个庄户剧团,具有200多年的历史,“溜山梆子戏”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描述了溜山梆里的台柱子画眉参加八路军文工团后的故事。画眉是八路军费北县大队副大队长王保山指腹为婚的未婚妻子,他俩同是溜山梆大掌柜渔鼓李的弟子。蒙山前大地主管子厚的儿子、学西洋音乐的管乐也加入了文工团,管乐对画眉野性十足的唱法很感兴趣,继而爱上了画眉。

故事讲述了几个年轻人在烽火中成长,他们相互学习,终于在反对黄沙会的战斗中联合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的前身《反对黄沙会》。

为救宋鸽子,画眉唱着《沂蒙山小调》在战场上吸引鬼子;为救画眉,管乐吹起《沂蒙山小调》的唢呐。抗战胜利后,宋鸽子推着身负重伤的王保山,唱着《沂蒙山小调》,送管乐带领县大队北上东三省。

永恒的主题

“文学的力量,来源于真实的抗战英雄的魅力。”杨文学说。长篇小说《沂蒙山小调》因为故事性强、人物鲜活真实可信,尽管长达70万字,却能让人有一口气读完的魅力,图书刚出版就被“学习强国”列为必读书籍,这源于作者运用真人为原型、真事为素材进行的文学创作。

著名作家、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文学的家乡,山东费县汪沟镇一个叫杨家峪的小山村,与《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白石屋直线距离不过十多公里,“我出生的地方,就是抗日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个碉堡,我虽然出生于1963年,但革命战争年代蒙山沂水的那些人、那些事儿,那里的一草一木,都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19岁师范毕业当上小学教师,26岁时成为电视台的记者,杨文学对沂蒙精神、沂蒙文化、沂蒙抗战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

杨文学说,他决定用文字记录真实的沂蒙抗战,源于1982年的一场报告。那年,他被分配到蒙山东部的竹园乡一所小学教书,按照惯例,秋季开学时都要请当地的老八路做一次传统教育报告。那次学校请的是一位离休干部,老费县十四区区长兼区中队长崔友义,他讲述自己带着区中队打日本鬼子的故事,那些故事跟杨文学从图书上读到的都不一样,让人百听不厌。

原来打鬼子可以这样打!19岁的杨文学似乎看到了另一个世界。他决定记录下这些人的真实故事。于是,走进沂蒙深处,寻找抗战老人,用他们的亲身经历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抗战。

在近10年的教师生涯里,杨文学骑着自行车走访了数百位沂蒙大地的老人。当记者后,他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沂蒙人民,“这些老人,有的是革命老战士,更多的是沂蒙大地上参与抗战的普通人民,他们的讲述,构建了我对沂蒙精神、沂蒙抗战的最初理解,也成为我之后文学创作最主要的源泉。只要拿起笔,沂蒙大地上我的乡亲们就出现了,我知道,沂蒙精神、沂蒙抗战已经成为我的文学创作中永远的主题了。”

作为著名作家,杨文学创作了1000多万字、各种体裁的沂蒙主题的文学作品,长篇小说《沂蒙山小调》是其中的一部分。

王保胜传奇

长篇小说《沂蒙山小调》的男主人公王保山的原型,是杨文学1989年在平邑县北中村采访时了解到的一个抗战老英雄,他叫王保胜。

1927年,蒙山地区遇上百年不遇的大旱,这个地区闯东北的大潮形成了。王保胜就是1927年跟叔叔一家闯东北的。不幸的是叔叔被日本兵杀害,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就这样毁在日本人手里。“九·一八事变”后,身怀国恨家仇的王保胜带着11名筑路工,参加了周保中的抗联。因为指挥有方,他从班长一直干到营长。抗联失败后,王保胜回到老费县仲村时,已经到了1938年,领导徂徕山起义的中共山东省委来到蒙山,王保胜参加了县大队,出任县大队副大队长,从此开始了他在蒙山前立马横刀的抗战生涯。1945年8月,王保胜率鲁中军区独立营攻打日军的协庄据点,被日军炮弹击中,成为特级甲等残疾军人。

“可惜的是我采访王保胜的故事时,老英雄已经去世多年了。我被他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站在他的墓前,我发誓:你安息吧,我一定把你的故事写好,写给后人看。于是我用了差不多十年的工夫,采访了王保胜活动的整个蒙山,还到了他战斗过的抗联的林海雪原。”杨文学说,在创作长篇小说《沂蒙山小调》之前,自己根据王保胜的事迹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血性》一书。平邑县委、平邑县人民政府知道王保胜的意义,建造了一座“王保胜事迹陈列馆”。

在长篇小说《沂蒙山小调》中,有名有姓的人物,都能在杨文学三十多年的采访笔记里找到原型,包括蒙山飞虎宋美续、独行侠唐嘉告、沂蒙活电台高廷光这些抗战英雄等。这些人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杨文学大都采访过他们,有的成为忘年交好友。在长篇小说《沂蒙山小调》里,杨文学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舍不得更换,有的只更换一个字,如将王保胜改成王保山。为何这样写?记者再三追问,杨文学说出自己的苦衷,“我跟生活中的他们太熟了,一旦换了名字,我反倒不知道怎么写故事了。”

杨文学曾无限伤感地说,长篇小说《沂蒙山小调》里那两个最小的八路,也有真实的人物原型。一个叫管宗祥,是著名导演管虎的父亲,2023年去世。一个叫高廷光,曾给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肖华做过内勤,高廷光2019年去世。2016年,杨文学为高廷光制作了一部50分钟的纪录片,此片在山东卫视播出时,老英雄激动得一夜未眠。

沂蒙山小调

在小说《沂蒙山小调》里,女主人公画眉所在的乡村戏班子——“溜山梆”庄户剧团,就是杨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费县西蒋村采访时发现的。这个存在两百年的庄户剧团演唱的溜山梆子戏,被列入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每年秋收后,溜山梆戏班子就沿着东西长170多公里的蒙山山脉之阳,从东部的兰山汪沟镇西行至济宁市的泗水县,沿着蒙山分界线泗水河北上,至新泰市后掉头东去,顺着蒙山之阴到蒙阴县的常路镇,然后折向东南,到达沂南县青驼镇,回到西蒋村。一圈转完,就到了来年的春天,正好回家耕地种田了。二百多年来,溜山梆戏班子都是这样绕着蒙山转圈。年复一年,他们在这一地区有着广泛的文化影响,八路军115师到达这一地区后,发现这个戏班子在民间超强的影响力,就把他们引向革命阵营。

1940年,蒙山地区出现一股民间武装力量,多达数万人,当地人称黄沙会,最初是联村自保的民间武装,后被日、伪所利用,常常攻击八路军及县大队。多次教育无果,八路军决定除掉这个反动组织,解除其武装。

为争取舆论和民众的支持,溜山梆戏班子在党的领导下,把黄沙会的种种罪行编成唱词《反对黄沙会》,在蒙山一带巡回演出,让被蒙蔽的群众了解真相,为军事行动奠定基础。

这首《反对黄沙会》,就是著名民歌《沂蒙山小调》的前身。杨文学采访到的上述真实的历史背景,也是长篇小说《沂蒙山小调》的故事背景。

长篇小说《沂蒙山小调》结尾,是这样一段文字:

抗日战争胜利了,管家镇的老百姓放鞭炮、唱大戏,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管乐对宋鸽子说:“鸽子,我们要到东北去了,你唱支歌送送我们吧。”

宋鸽子唱起了《沂蒙山小调》:“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优美的歌声中,革命的队伍越走越远……

(策划 李康宁)

责任编辑:孔昕

倪自放

写文化生活,和娱乐八卦。有关电影的事儿,问我。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