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悦读成长计划|刘斌:让语文课堂长出自由的翅膀

青年说 昨天18:39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山东沂南县湖头镇中心小学教师 刘斌

初读《窗边的小豆豆》,仿佛跟着小豆豆走进了那座废弃电车改造的教室中,巴学园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温柔反叛。小林宗作先生设计的电车教室、自选课程表、散步式学习,背后暗藏着对 “成长规律” 的深刻尊重 —— 教育不应是将孩子塑造成统一模样的模具,而应是为每个独特灵魂提供阳光雨露的原野。

小林先生第一次见小豆豆,耐心听她讲了四个小时的话,哪怕话题天马行空,也从未打断。这让我反思: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否总在急于纠正语法错误,却忽略了孩子语言里藏着的童真与创造力?

巴学园接纳了调皮的小豆豆、身体有缺陷的泰明,甚至允许孩子们在礼堂里露营。这让我意识到,语文学习中的 "出格" 表达,或许正是孩子独特思维的体现。

于是我在想,我在执教教《我是什么》一课时,小雨在造句练习里写 “闪电是天空在眨眼睛,雷声是云朵在唱歌”。有同学指出 “不对,科学课上说闪电是放电现象”。我没有否定任何一方,而是说小雨用诗歌的语言描述了雷雨。这不就像小豆豆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吗?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既能学科学知识,也能保留这份想象力。而那些带着稚气却充满灵气的句子,让大家明白:语文不仅有标准答案,更有自由表达的天地。

小林先生对 “表达” 的态度更具启示:他用四个小时倾听小豆豆天马行空的讲述,从不打断或评判。这揭示了语文教育的核心:语言的本质是心灵的流露,当教育者放下 “纠正欲”,耐心等待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思想,文字便会生长出独特的生命力。书中对 “尊重” 的诠释远超行为层面,它是对个体精神独立性的确认 —— 在语文课堂上,这意味着承认每个孩子对文本的理解都带着个人印记,而教育的意义,正是守护这些印记不被标准化答案磨平。

小林先生带学生在散步时学习地理和生物,在礼堂露营时理解星空。这种情境化学习,对语文教学同样珍贵。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想借鉴这种方式,在讲 “秋天”主题时,不再局限于课本里的文字,而是带孩子们到校园的花坛边观察:“摸一摸带露水的小草,像小豆豆摸到的电车座椅吗?闻一闻秋天丰收的味道,是不是比课文里写的更香甜?”

《窗边的小豆豆》读到一半,我愈发坚信:语文教育最美的模样,是像小林先生那样,用尊重做土壤,用包容做阳光,让每个孩子的语言之花自由绽放。当我们放下 “标准答案”的执念,耐心倾听那些不完美却真诚的表达,语文课堂就会变成巴学园般的乐园 , 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学会读书写字,更会爱上用语言表达自我,让心灵在文字的滋养中,长成自己最美好的样子。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作为本次读后感的结尾:“好的教育故事应该像蒲公英——种子本身轻盈,却能借风势扎根远方。”

责任编辑:巩悦悦

巩悦悦

不忘初心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