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研团队近视防控研究获重大突破,两项成果登国际顶级期刊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8:09 3776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焦守广 通讯员 马昕

近视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机制的探索与有效防控手段的研发一直是眼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近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毕宏生教授团队在近视防控研究领域接连取得突破性进展,两项重要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Materials Today Bio》和《Experimental & molecular medicine》,为近视防控提供了全新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思路。

新技术>>

提升槲皮素生物利用度,显著延缓近视进展

毕宏生教授、宋继科教授、赵良慧博士等组成的研究团队,针对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在近视防控中面临的疏水性强、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成功构建了一种负载槲皮素的外泌体药物递送系统(Exo-Que)。该系统凭借优异的水溶性、增强的角膜渗透性和延长的角膜保留时间,实现了低剂量给药即可发挥显著疗效的突破。

实验数据显示,治疗2周后,Exo-Que可使屈光不正进展减少58.41%,眼轴长度增长减少38.46%;治疗延长至4周,其效果仍保持稳定,与0.1%阿托品组相当。机制研究表明,Exo-Que通过抑制IRE1-XBP1、PERK-eIF2和ATF6通路的激活减轻内质网应激,并通过调节GRP78-ACSL4和GRP78-GPX4蛋白相互作用抑制铁死亡,从而减轻细胞外基质重塑,延缓近视进展。更重要的是,该系统未表现出毒性作用,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为后续临床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项研究成果发表于中科院一区Top期刊《Materials Today Bio》(IF=10.2),不仅为设计安全有效的近视防控药物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扩大天然产物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新成果>>

首次揭示近视中顺行性跨突触变性及突触重塑加剧现象

在另一项由毕宏生教授、郭大东教授、张瑞雪博士等团队完成的研究中,科研人员聚焦近视发病机制的未解难题,首次揭示了近视眼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信号激活以及视觉皮层突触的重塑现象。

研究团队通过单细胞RNA测序技术,联合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及电生理等现代科学手段发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觉皮层损伤程度呈负相关,证实了近视状态下视觉通路中存在顺行性跨突触变性(TSD)——即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会导致视觉皮层退化。进一步实验表明,通过敲除Fos基因抑制视网膜神经元凋亡后,TSD现象得到缓解,这提示近视会加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诱导顺行性TSD,进而加重突触重塑。该成果发表于中科院一区TOP期刊《Experimental & molecular medicine》(IF=12.9),为深入理解近视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全新的实验依据,也为靶向干预近视进展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

据悉,毕宏生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一体化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建设,在科技与创新双轮驱动下,构建了“三级监测、三级预警、三级防控”技术体系,相关经验已在全国率先推广,获得广泛认可。此次两项成果的问世,再次彰显了团队在近视防控领域的科研实力,为全球近视防控事业贡献了“山东智慧”。

责任编辑:焦守广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