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第一热”预测票房超32亿,《南京照相馆》彰显不屈与勇气

文娱快报 昨天16:50 289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宗智

“散场后,整个影厅没人起身,身边很多观众在啜泣。”“看得眼泪止不住地流”“后劲太大,很长时间缓不过来。”7月25日上映至今,申奥执导的战争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已吸引超过1900万人次走进影院,其中不乏祖孙三代同堂的身影。

用朴素方式传递真相

电影《南京照相馆》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聚焦于一家名为“吉祥照相馆”的避难所,讲述了馆内的老百姓起初只想在大屠杀中保命,却因帮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意外冲印出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面对日军暴行、同胞遭遇和民族存亡,他们最终决定将这些底片留存的故事。这些由日军自己拍下的照片,最后成了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谈及电影的创作初衷,导演申奥表示,希望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将这段触目惊心的历史具象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普通人并非天生英雄,他们曾恐惧、挣扎,却在目睹暴行后选择挺身而出,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真相,展现出中国人的血性和不屈。”

电影将镜头对准一家照相馆,以一群生活在南京的老百姓于方寸空间里的求生轨迹,剖开战争对个体命运的摧残。“他误打误撞想暂时保住性命,之后逃出去。”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在暗房中颤抖着冲洗底片的紧张,以及在南京街头目睹暴行时的惊恐眼神,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目睹大屠杀的恐惧。被迫参与摆拍的阿昌与高叶饰演的毓秀,目睹日军为拍照竟将哭泣婴儿摔在地上。躲在照相馆求生的普通百姓,在手无寸铁的绝境中毅然觉醒,决心冒死将记录日军罪行的照片“传出去”。阿昌那句冰冷的“我们不是朋友”,与百姓反抗的画面交织,彰显了不屈与勇气。

自正式公映以来,电影《南京照相馆》口碑与热度一路飙升。网络评分高达8.6,上映6天票房超过6.85亿元,在一众暑假档电影中拔得头筹,打破了近三年暑期档战争片首映日纪录,总票房预测超过32亿。有观众分享:“电影放映结束后,大家久久不愿离开。”有家长说:“孩子看完后说看懂了,记住了。”

留下希望的模样

《南京照相馆》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电影影像化艺术创作。侵华日军试图篡改、美化历史的丑陋嘴脸,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让许多观众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在影片后半段,刘昊然饰演的阿昌提议大家一起合照,高叶饰演的毓秀一句“笑一笑啊”戳中泪点,他们以笑容对抗黑暗,即便面临死亡,也要留下希望的模样。这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全家福,把照相馆众人无数未说出口的话都定格在影像当中,大人们眉宇间刻满离别愁绪,只有小女孩金婉仪的笑容依旧,以极强烈的对比让人更珍惜这离别前的一刻温情。

《南京照相馆》的导演申奥说:“众所周知,照相馆是一个凝聚了所有幸福美好瞬间的地方。但是在战争的时候,在铁蹄踏破南京的时候,这个照相馆里面充满了需要被掩饰的罪行,也充满了需要被曝光的真相。那个暗房的红灯在刹那间就变成了一种可以说是血色曝光。所以这两者的连接就给了我一个强烈的创作冲动。”

历史照片与今日南京梧桐掩映的街景重叠,战前幸福影像与现代车水马龙交替闪现。这种“没有彩蛋的彩蛋”,让观众走出影院看到的孩童笑脸,成为最动人的和平宣言。“看完电影走出影厅,看到阳光灿烂,突然明白今日的平凡日常是何等珍贵。”这条在社交媒体刷屏的观后感,道出了影片的精神内核。

十年内同题材最佳

南京大屠杀,是烙在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一道无法磨灭的伤创。

此前,不少影视作品都从不同角度对这段沉重的历史记忆进行过呈现。

相比之下,《南京照相馆》被观众评价为“十年内同题材最佳”。日军摄影师伊藤从不敢开枪到主动要求“再杀一个拍照”的堕落轨迹,戳破所谓“被迫参战”的谎言。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是影片的片尾字幕,也道出了许多观众看完电影的感受。2025年,“南京大屠杀”在世幸存者仅26人,平均年龄94岁。当亲历者逐渐离去,电影成为对抗历史虚无的重要载体,那些静坐的身影、发红的眼眶、三代人紧握的手,都是对历史最庄重的回答。

责任编辑:刘宗智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