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邹平:焦桥学子聆听“八路胡同”里的红色传奇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7:07 1146

通讯员 刘晴晴

蝉鸣渐起,蛙声阵阵。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邹平市焦桥镇初级中学的学子们踏着朝阳走进前大成村,围坐在老兵韩发俭的身边。这位曾戍守戈壁的老兵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爷爷韩少伊的革命经历,“八路胡同”的烽火往事和“韩门三红嫂”的赤胆柔情,如潮水般漫过时光,将一段家族与民族的红色传奇,轻轻铺展在少年们眼前,红色的种子正悄然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风刮石头跑,遍地不长草。”韩发俭凝视着泛黄的服役照片,用沙哑的嗓音说着。18岁那年,他应征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荒芜戈壁上把四年青春熔铸成忠诚。服役三个月受嘉奖,十个月成为最年轻的班长,超期服役的三百多个日夜,他用军人的坚韧延续着家族的热血基因。

这份基因的源头,是1938年春天的小清河伏击战。韩发俭的爷爷韩少伊在此次战斗中,经廖荣标同志引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前大成村第一名中共党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韩少伊在党的培养下逐渐成长为优秀干部。先任原长山县六区区委书记,后赴鲁南抗日军政大学受训,归来后任原长山县县委书记兼县独立营政委;淮海战役打响后,他率队南下,战役胜利后由军队转入地方,任嘉兴地委副书记;1951年至1954年任浙江省宁波市委书记,后为支援重工业建设,调任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301铝厂党委书记,继而任抚顺市监委书记。

“这条胡同不长,却装着比生命更重的信仰。”韩发俭比画着门外南北向胡同的轮廓,仿佛重现了当年韩本聪、韩振海等8位党员在夜色中接头的场景。他们住得近、心贴得更近,白天耕地织布,夜幕降临时便围坐在韩少伊家的油灯下,把党的指示、战斗计划缝进衣襟。

“最险的时候,鬼子的刺刀就架在门栓上。”老人的声音陡然低沉。此时,“韩门三红嫂”的故事如光刺破黑暗,曲荷生、释俊芳、孙秀英三位韩家妯娌,用纳鞋底的手传递秘密文件,以灶台边的吆喝掩护同志转移;她们把军粮烙成带着体温的干粮,将牵挂缝进军袜,在刺刀与枪口的缝隙中,把“共产党员”四个字写成最动人的诗篇。

“韩爷爷,这是我画的‘八路胡同’,您看像吗?”学生郑鑫昊展开画卷,笔墨间的青砖红瓦里,8盏灯笼亮得通红。何姿均递上精心制作的长征卡,上面写着“每一步跋涉,都通向光明”;袁鑫竹踮起脚尖,为韩发俭系上红领巾。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韩发俭抚摸着红领巾,声音哽咽,“当年红嫂们绣的军袜,针脚里都藏着‘胜利’二字。现在你们系着红领巾,就是要把这两个字接过去啊。”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向韩爷爷敬礼,这敬礼里,有对韩少伊“从乡村到城市,从战场到工厂”的礼赞,有对“八路胡同”八位党员生死与共的缅怀,更有对“韩门三红嫂”柔肩担道义的崇敬。

骄阳照进老胡同,韩发俭亲笔写下这些动人的故事,手虽微微颤抖,却坚信孩子们会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是的,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老,有些精神永远正青春。

焦桥镇初级中学校长董建禄表示,学校每年坚持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并非简单的形式重复,而是要把信仰的种子播撒在一代代学子心中。从参观红色纪念馆到聆听老党员故事,再到参与志愿服务实践,多样的活动让“爱国”“奉献”从抽象词汇变为可触摸、能践行的成长养分。这份年复一年的坚持,让红色基因融入校园底色,让每一届学生带着这份精神力量,在人生路上更懂责任、更敢担当。

责任编辑:董丽霞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