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基层医疗机构蝶变“五字经”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8:29 8.0万

金增秀

近年来,聊城市以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为抓手,锚定“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服务优”目标,通过建设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深化医共体改革等举措,全域构建“15分钟健康服务圈”,涌现出一批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样本。

东昌府区广平中心卫生院探索“变、细、暖、融、专”五字发展路径,以技术革新破局、精细服务筑基、人文关怀聚力、资源整合赋能、专科突破立标,实现了从年接诊量不足千人到15万人次、从简陋器械到300余台先进设备的跨越,成为全市首批7个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生动诠释了基层医疗机构从强基到腾飞的蝶变。

发展敢于“变”

闯出特色路径

旧砖房、老设备、人才流失,面对接手时的困境,东昌府区广平中心卫生院院长杨建军坚信:“守旧只有死路一条,变革才能绝处逢生”。

多年来,“变”是卫生院突围的主旋律。破设施之困,业务用房面积扩容7倍多,从简陋诊室到标准化病区,硬件条件实现跨越式升级。破管理之滞,率先引入DRG智能系统,病案质控精准度达98%,次均费用下降12.3%;推进“智慧医院”建设,85%患者享受到诊间结算,排队时间大幅缩减,AI辅助病历书写效率提升60%。破业务之限,从无重点专科到培育出疼痛、康复、儿科3个市级重点专科,从“只能看小病”到多科室协同服务,门诊量激增150倍。

“变”如利刃破局,打破了基层医院“小散弱”的刻板印象,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管理精于“细”

筑牢信任基石

“把小事做到极致,就是最好的医德”,这句刻在门诊大厅的理念,是广平中心卫生院的行动指南。

“当医生要细致,管医院更要精细。”杨建军认为,基层突围,赢在细节。他手绘门诊导诊图,让患者少跑路;将医护手机号印在联系卡上,确保24小时沟通畅通;在处方笺上加注合理用药提示,传递专业关怀;设立周三“院长接待日”,“轮椅坡道太陡”的意见当晚就改,儿童候诊区单调便自费添置绘本架……

细微处的坚持,让信任与日俱增,患者满意度从68%升至99.8%。

服务贵于“暖”

凝聚医患同心

在广平卫生院,“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

“三代四送”服务为远路患者、空巢老人解忧;病床前的热粥、俯身给患者洗脚、悄悄垫付的治疗费……荣誉墙上的一面面锦旗,记录着无数暖心瞬间。

2018年夏夜,村民李又全(化名)重伤入院,正受颈椎剧痛折磨的杨建军吞下止痛药,坚守手术台4小时,术后患者紧握着他的手说“您是俺全家的救命恩人”。

“暖”似春风化雨,让医患亲如一家,凝聚起共护健康的合力。

创新善于“融”

织密健康网络

广平卫生院善用“融”字诀,让资源效能最大化。

中西医融汇,全院41.3%为中医师,34项中医适宜技术全覆盖。国医堂里,针灸推拿与超声引导治疗互补,智能配药与传统药香交织,创新“中医康复一体化”模式,让红光治疗仪与督脉灸高效组合,吸引60公里外患者慕名而来。

医防融合,实施“一册联千家”工程,将CT、磁共振、疼痛理疗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包,费用减半。5年间签约人数翻5倍,年均为群众节省医疗费10万元;推行慢病管理“三色档案+追阳服务”模式,引导1500名患者从“被动看病”转向“主动控病”。

“融”如巧手穿针,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贯通“防治康养”的健康守护网。

立足成于“专”

打造区域高地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杨建军深知,“变”是破局,“专”才是立足根本。

在“变”的基础上,卫生院聚焦核心技术深耕细作。疼痛科专攻“简便验廉”微创技术,年开展超声引导精准治疗超万人次,实现“花小钱治大病”,获评“山东省基层疼痛诊疗培训基地”,年接收进修医生超200人;外科深耕高难度手术,脊柱内镜、关节置换等技术日臻精湛,成了周边群众信赖的“硬招牌”;康复科、儿科则以专业化诊疗体系,辐射方圆60公里,成为市级重点专科中的标杆。

这些专科不贪大求全,只在擅长领域做精做透,让“专业”二字成为卫生院最亮眼的名片。

“我们不想成为三甲医院,只愿让乡亲们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甲医院般的服务。”杨建军的朴素信念,正是“变、细、暖、融、专”五字真经的内核,更成为聊城基层医疗机构振翅高飞的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李璇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