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财经|百年桃林的甜蜜新传,看蒙阴新老农人如何“桃香接力”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7-30 1108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佳琪 魏银科

桃子,一种长在中国的世界水果,曾被达尔文证实中国是桃子的故乡。在中国人心中,桃子自古就有着长寿、爱情的象征。《山海经》里写夸父追日,死后丢弃的手杖化为桃林;《西游记》中的神仙和妖怪,更是对桃子有着一种近乎崇拜的情结,王母娘娘的蟠桃吃一口就能“永生”,堪比唐僧肉。

而山东种植桃子的历史可追溯至夏商时期,后羿曾用桃木杖击杀家臣,说明夏朝初年东夷地区(今济宁地区)已有桃树;战国时期在齐鲁地区已广泛种植;从明代开始种植的“肥城桃”至今仍享誉全国。在今天的临沂蒙阴,在一代又一代“新老农人”的接力下,改变着桃子在中国市场的占有格局。

百年桃香路:蒙阴大孙官庄的甜蜜变迁

七月盛夏的田间地头,正是桃子下树成熟的季节,在成熟桃子的存储仓库,妇女们正忙着分拣、包装运往全国各地。记者跟随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高都镇大孙官庄村党支部书记孙国庆走在山上的桃林:“蒙阴县种桃历史有二百多年,全县71万亩果园,年产值超20亿斤,就连我们村里种桃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村里老一辈的种植户见证了蒙阴桃子发展的历史变迁。”孙国庆说。

(左:大孙官庄村党支部书记孙国庆,右:大孙官庄村老村支书孙孝团)

老村支书孙孝团和孙云成老人都种了五十多年的桃子,他们向记者回忆道:“20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村里在县林业局任职的孙秉文推荐村里结合土地特点种植经济树,大孙官庄村也就是从那时起,开始了桃树种植产业的发展。我们这辈人都是这样过了大半生,靠着种桃解决了温饱问题、逐渐富裕,这满山的桃树养育了几代村里人。当时山下面栽莱阳梨树,中间种花椒、枣树,上面种松柏,在村北和村南种植了桃树。当时一毛钱能买十斤桃,有很多人买。”

据孙云成回忆,20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时任村支书孙秉武号召种桃,村民孙志礼率先响应,从肥城引进“秋风蜜”蜜桃,带动全村品种换代。说起这几十年来种桃的变化,孙孝团感慨万千:“村里的桃树栽在山上、岭上,老一辈人都靠自制的土炸药给土地松土。桃树怕旱,过去就一担担步行挑水上山灌溉,后来有了抽水机,直到前些年水利设施大提升,有大水泵将水抽到山顶或者岭顶的蓄水池,水管通到各家地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能坐在家里一边喝茶、一边浇山上的桃林。”

起初品种少、成熟期只有七天,过去交通不便,靠驴车、自行车赶集叫卖。后来品种增多、道路交通发达,桃子也开始走出了山东,最远买到了海南、新疆。近年来电商兴起,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全国大部分地区第二天就能实现送达。多方面配套的完善,让大孙官庄村里的桃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桃子也越来越甜。

新老农人的接力赛

让蒙阴蜜桃卖得更好、走得更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致富路,大孙官庄如今的接力棒也交接到了90后新农人的手里。

孙国庆是一个“桃迷”,他除了大孙官庄村支书这个身份,还有一个身份是宣传蒙阴蜜桃的“网红达人”。除了村里的日常工作,孙国庆一有闲暇时间,就会拍短视频段子、帮助村民搞直播卖桃,“我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品尝到蒙阴蜜桃,把好水果推广到全国,带动乡亲们的收入涨上去。今年3月份蒙阴桃花盛开的时候,当时我们的短视频全网播放量最高时达到了1000多万。”

(大孙官庄村民在桃林照看桃树,记者摄)

孙国庆也是伴随这片桃林长大的一代人,说起桃子他也有很深的乡土情:“在我小时候,桃子就卖几毛钱一斤,现在乡亲们种的桃子轻轻松松就能卖到五六块,甚至十几块一斤,这背后是我们对于优质品种不断升级的‘执念’,也是得益于电商渠道对整个产业的带动。全县通过电商渠道帮助村民销售桃子的年轻人不断涌现,电商渠道差不多能给村民增收20%~30%左右。”

在拓宽渠道、增收致富的背后,老村支书孙孝团也有着隐隐的担忧:“种桃子是很辛苦的,现在村里种桃还是以50岁以上的“老农人”为主,80、90后一代的新农人从事种植工作的少,基本围绕在桃的运输、销售方面。”

孙国庆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计算过。估计再过15年,在桃树的种植上,会出现一个“新老农人”断代的情况,所以我们现在也在提前布局转型,村里到时会把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流转到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统一经营、承包,用高产高效的新技术去管理桃林,去解决这个问题。”

谈到大孙官庄村未来的发展,这位90后的村支书充满了信心:“靠山吃山,新一代农人也有新的方式,我们既要学习老一辈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把这座大山赠予我们的宝贵财富进行充分发挥,也要结合现在的电商平台将蒙阴的蜜桃卖到更远的地方,我为我们蒙阴蜜桃代言,加油!”

责任编辑:孙佳琪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